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加拿大pc的官网201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2020年01月06日 16:11  点击:[]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经研究,决定启动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围绕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道德优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瞄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学校实际及专业基础和特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深化内涵、提升质量,构建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标准导向,全面升位。要严格对照《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以标准为底线,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自主选择,夯实通识与学科基础,促进交叉复合,全面推进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排位。

(二)产出导向,学生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关注学生获得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深化各类教学改革。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产出导向,实施分类培养,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三)引领导向,融合创新。要树立引领意识,增强引领信心,推动专业尤其传统优势或实力强劲的专业进一步做优做强,领航发展。着力培育“信息技术+”、“外语+”特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推动应用型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提高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

三、总体要求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要转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宏观空泛、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的状况,要密切跟踪行业产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畅通与科技界、产业界、实务部门的联系沟通,明晰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厘清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细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

(二)优化“平台+模块”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开展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基于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对照《国家标准》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习课,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

1.强化专业导论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专业认知实习,创新教学内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导论课程。

2.活化专业模块课程。瞄准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各专业结合服务岗位面向和《国家标准》要求,优化专业模块课程,每个专业至少设置2个方向模块;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要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行家里手、专家导师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协同实施课程教学,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门校企合作课程。

3.建设融通课程。坚持学科交叉、文理/工渗透,破除部门际、学院际、学科际、专业际、课程际、教师际的“六际”资源壁垒,进行跨界融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植入“信息技术+”、“外语+”、“福建文化+”、“思政+”等元素,驱动课程内容重构与创新,大力开发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新兴交叉的融通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推进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改革,促进灌输式教育向体验式教育转变。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一门融通课程,实现“一专业一融通”,建设一批彰显“新文科”、“新工科”特质的特色融通课程。

4.加大专业英语建设力度非外语类专业均至少开设1门专业英语课程(2学分),强化基础通用学术英语、入门级职业英语课程、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基本达到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开设实践类课程,落实课程体系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之间的映射,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内、课外、校外三个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2.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学时)分不低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30%。每个专业都必须依托现有及在建实验平台、实验示范中心等,至少开设1门综合性实验课程(2学分),一般安排在第6、7学期。

(四)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课程的必修和选修模块各设置1门平台类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每个专业均应结合学科、专业和行业特点,设置1门行业类创新创业课程、1门嵌入式创新创业课程和1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手段,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

(六)深化通识课程改革

1.加强大学外语课程改革。加大力度培育“外语+”特色,完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将小语种纳入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开设《大学日语》、《大学法语》课程;实施公共英语“分类培养、分级教学”,充分发挥语言诊辅中心的平台作用,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外语类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逐渐转变为学习伙伴、对话人、激励者和教练员。

2.完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集聚校内外线上、线下资源,不断充实、丰富中外文化与人文素养、数理基础与科学探索、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卫生健康与生态文明、新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六大模块课程;以“信息技术+”驱动通识选修课程优化与提升,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分批、分阶段推进线下课程向“线上课程”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改造,逐步形成在线课程为主、线下课程为辅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

3.坚持文理渗透、跨学科选修。破除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壁垒,加强人文、艺术、理工等学科专业间的渗透,建立基于学科交叉的通识选修课程修读制度。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要求所有学生在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模块须修满2学分,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须修满2学分;外语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数理基础与科学探索、新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领域须修满2学分;经管类、工科类专业学生,在中外文化与人文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须修满2个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四、课程分类与学分分配

(一)课程分类

课程分通识课程、“平台+模块”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拓展四大模块。

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完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谐健全的人格以及终身学习动力的人。通识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

2.“平台+模块”专业课程

(1)专业群平台课程:各专业如被纳入专业群建设,应完整开设群平台课程,保证人才培养定位满足专业群服务面向。

(2)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和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组成,均属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保证学生获得本专业及基础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3)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均属必修。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对培养学生的专业为反映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各专业要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同时,厘清课程建构逻辑,合理设置先修、后续课程。

(4)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两类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即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对设置的若干门共修课程中有限制地选择部分课程进行修读;专业任选课即对设置的若干系列方向课程任意选择进行修读。

3.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4.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等。该部分学分由各二级学院按照《加拿大pc的官网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实施、认定与管理)。

(二)学分分配

1.分与学时对应关系:原则上,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单独实践教学环节1周为1学分,按16学时计。

2.学制和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为6年。

3.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各专业要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合理设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本专业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原则上,总学分应控制在160-170学分。

4.选修课比例:适当提高选修课比例,原则上,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须不少于25%。

5.通识课程(56学分)

(1)通识必修课(48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2学分)、体育(4学分)、大学英语(16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3学分)、文献检索(1学分)、大学语文(2学分)、军事理论(2学分)、大学生心理与学业指导(1学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1学分)。

(外语类专业不安排修读大学英语,修读第二外语,培养方案作相应调整。)

(2)通识选修课(8学分):包括中外文化与人文素养、数理基础与科学探索、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卫生健康与生态文明、新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六大模块课程,可在上述六个模块中任选4门,共计8学分。

6.独立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2学分、专业认知(0.5学分)、专业实践(4-10学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学分)、毕业实习(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8学分)。

7.素质拓展课程(4学分)

本科生在校期间需累计修满4学分,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技能培训、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生产劳动等活动获得相应学分。各二级学院按照《加拿大pc的官网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实施、认定与管理。

上一条:加拿大pc的官网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关闭

Baidu
map